作者:曾昭腘
單位:廣西天柱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根據對磚混結構的建筑一般出現的裂縫成因提出了防止的有效措施,盡量控制裂縫的擴張趨勢。
關鍵詞:磚混結構建筑;墻體裂縫;產生原因;防治措施
1前言
磚混結構的裂縫一般存在于兩處:(1)磚砌體的裂縫;(2)鋼筋混凝土現澆板的裂縫。磚混結構裂縫主要有溫差裂縫、干縮裂縫、地基不均勻沉降及承載力不足產生的裂縫。磚混結構中磚砌體的抗拉、抗剪能力比較低,容易在局部產生裂縫,出現的裂縫不僅影響建筑的美觀,而且還造成房屋滲漏,甚至會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所以在進行工程設計、施工時應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裂縫的產生和發展。
2墻體裂縫的分析與防治
2.1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墻體裂縫
2.1.1墻體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墻體裂縫包括窗間墻在兩對角處成雙出現的裂縫,底層窗下墻豎向裂縫、斜裂縫,建筑下部縱墻八字形裂縫。其產生原因如下:
①地基土質軟弱或地基局部土質不均勻;
②地基處理不當,基礎設計不合理;
③地基含水量變化不正常:長期浸泡,土質軟化甚至沖刷掏空,導致不均勻沉降;
④建筑物使用不當:隨意改變房屋用途,增大荷載,導致建筑物不均勻沉降。
2.1.2防治控制措施
①在進行建筑基礎設計前,應對工程地質進行詳細勘察,查明地基土質、分布情況、承載力大小、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質條件,對周邊環境進行地質差異考察,全面分析,并正確選用基礎形式。
②在土質變化、荷載變化大的部分合理設置沉降縫。
③選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結構類型。
④增強建筑物的整體剛變,控制建筑物的長高比,增設鋼筋混泥土圈梁。
⑤施工時重視軟弱地基。特別是濕陷性黃土地基等特殊地基的處理,根據建筑物類別、等級、重要程度、沉降限制、土的濕陷類型和等級規定,采取強夯法、灰土擠密樁、重錘表層夯實法、預浸水法、土或灰土墊層等方法,部分或全部消除建筑物地基的濕陷性。
2.2磚砌體強度不足、施工不規范產生的裂縫
2.2.1砌體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梁端底部墻體常會出現豎向或傾斜裂縫,其產生原因如下:
①砌體施工時由于灰縫厚度、砂漿密實性不均勻,使得砌體受壓不均勻,砌體干縮變形后引起局部的墻體開裂。
②埋設各種管線穿過墻體破壞了砌體整體性,減少了砌體截面面積,削弱了砌體承載力。
③砌體施工質量低劣。由于砌筑用磚和砂漿強度等級低,水平灰縫砂漿不飽滿,組砌不符合要求,降低了砌體承載能力。
④使用不當。由于改變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載或增加振動力。
2.2.2防治控制措施
①在砌體結構設計時,應對梁下砌體及磚柱砌體局部承壓力進行計算。當墻體局部達不到承載能力時可設置梁墊。
②施工前應先對磚砌塊進行澆水濕潤,施工時嚴格按照規范要求操作。
③選用符合設計要求的砌體材料。
2.3溫度、干縮、冷縮裂縫
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墻體裂縫,溫差大時裂縫就嚴重,溫差小時裂縫就輕,屋面保溫隔熱效果好的裂縫輕,保溫隔熱差的裂縫較重。較常見的有頂層縱墻的兩端部位,常會產生正八字形裂縫,嚴重時可發展到房屋1/3長度內,有時在橫墻上也可能發生,裂縫寬度一般中間大、兩端小。當外縱墻有窗時裂縫沿窗口對角方向裂開,常會在窗洞口兩邊產生八字型斜裂縫。女兒墻根部位置的水平裂縫,裂縫一般沿外墻頂端斷續分布,兩端比中間嚴重,在轉角處,縱橫水平裂縫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縫。
2.3.1溫度、干縮、冷縮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混凝土線膨脹系數為1×10-5/℃,磚砌體線膨脹系數為5×10-6/℃,在環境溫差影響下,混凝土屋蓋產生熱脹冷縮變形比較大,而磚砌體變形則小得多,兩者之間因性能差異產生相對位移。在夏季烈日的照射下,屋面及頂層混凝土形成巨大的膨脹力擠壓砌體,當夜晚氣溫下降后混凝土又產生巨大的收縮應力,致使房屋端部磚墻內產生拉力和剪力,使截面突變,薄弱環節(部位)應力集中時墻體產生裂縫。
2.3.2防治控制措施
①保溫層的厚度宜適當增厚,有效控制屋頂的溫度變化,設遮陽通風板;適當地增加屋面板配筋以控制變形;嚴格按規范要求設置溫度伸縮縫,縫的間距不>30m。選用導熱系數小、保溫性能優良的材料,并增設空氣隔熱層,有效控制屋面板的溫升,以防止頂層墻體產生裂縫。
②當采用現澆混凝土挑檐的長度>12m時,宜設置分隔縫,分隔縫的寬度不應<20mm,縫內用彈性油膏嵌縫。
③對于女兒墻根部產生的水平裂縫,可將構造柱上升至女兒墻頂,使其同壓頂澆筑在一起,從而保證女兒墻不致墜落。
④加強磚砌體的抗拉強度,增加頂層砌體砂漿標號,控制屋面板與磚墻的變形差異,可采用加筋磚砌體。
⑤減少屋面伸縮縫間距,縮短混凝土構件直線段的長度;將屋面挑檐平面布置成凹凸曲折形狀,縮短挑檐直線長度。為防止挑檐本身產生裂縫,可適當增加其縱向配筋。
⑥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減少用水量;實行兩次分段澆筑,采用后澆帶及加強養護,從而防止或減少收縮裂縫的出現。
⑦屋面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應盡量避開嚴寒和高溫季節,并應嚴格按照施工規范進行,防止磚混結構圈梁和構造柱混凝土強度等級普遍偏低的通病。
⑧在建筑物頂層圈梁與砌體交界面之間設置滑動層(例如兩層油氈夾滑石粉),創造一個較為自由的變形條件,減少結構變形產生的應力,并提高頂部砂漿的標號,嚴格控制集中碎磚填充,提高砌體抗裂性能。
3混凝土現澆板裂縫的分析與防治
3.1現澆板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
混凝土現澆板裂縫常產生在較薄弱的板角處,其產生原因如下:
① 混凝土收縮。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水分蒸發,體積縮小而收縮,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約束,引起現澆板的開裂。
②溫度控制。因水泥具有快硬、水化熱大的特點,如主體施工在夏季,混凝土澆搗后未及時澆水養護,混凝土在較高溫度下失水收縮,水化熱釋放量較大,又未及時得到水分的補充,因而在硬化過程中,現澆板受到支座的約束,勢必產生溫度應力而出現裂縫。
③支座處負筋下沉產生裂縫。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工藝不當,致使支座處負筋下陷,保護層過大,固定支座變成塑性鉸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處產生裂縫。
3.2防治控制措施
①嚴格控制配合比、水泥用量和坍落度,使混凝土內部缺陷減少到最低限度。嚴格控制砂的粒徑及含泥量,采用中粗砂。
②在板角四周增設輻射筋,使產生裂縫的應力作用方向與輻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縫。
③平面布置上盡量減少凹凸現象和設置必要的伸縮縫。平面轉角過多,薄弱部位就多。
④嚴格控制板面負筋保護層厚度。采用鐵架子或混凝土墊塊等措施來固定負筋的位置,保證在施工過程中板面鋼筋不再下沉,從而可有效控制保護層,避免支座處負筋下沉。
⑤施工現場加強過程質量管理:模板支撐必須有足夠的剛度,方木與模板的接觸面不得有任何間隙,使每個接觸面都要有可靠的支撐點,做到模板平整,允許偏差不得>3mm;在澆搗過程中派專人看模,防止扣件松脫下沉。拆模一定要達到設計允許值,平臺進料口等薄弱部位、模板和支撐必須到達到100%設計強度后才能拆除,有效地防止因拆模過早導致結構受損而產生裂縫。加密負筋支撐馬凳的間距,使之不>lm,確保板面負筋的保護層厚度,避免支座處因負筋下沉、保護層厚度變大而產生的裂縫。澆搗過程中,不斷用移動標志來控制混凝土板的厚度,確保達到設計要求;澆搗完畢后根據厚度控制點用4m鋁合金刮杠進行找平,在混凝土終凝前采用3次抹壓成活的施工工藝,減少混凝土表面的塑性收縮裂縫。混凝土養護是整個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尤其在高溫下應增加澆水次數并使表面長期處于濕潤狀態,并用塑料布覆蓋,保持塑料布內有凝水,這樣既可減少由于溫差產生的裂縫,又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縮而產生約束應力,有效地控制裂縫的產生。對澆筑好的現澆板面,必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后方可上人。如確因工期較緊,急需進行上一層砌體施工,應采取預防現澆板受集中荷載過早而產生裂縫的措施,如磚塊邊吊邊用,堆放不得超過3層,砂漿不能用小車直接放置在現澆樓板上,用鐵鍬放在灰槽里等有效措施。
4結束語
通過對建筑物常見裂縫的分析研究和實踐證實,磚混結構的墻體裂縫雖然不可避免,但只要設計合理,確保施工質量,選用材料得當,建筑物的裂縫是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